第三章 南开蒙难,父子同心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寇全面侵华。消息传到天津,张伯苓心急如焚。他召集南开师生,站在操场上,声音坚定地说:“同学们,同胞们!日寇侵略我国土,杀害我同胞,我们绝不能屈服!南开是中国人的南开,就算校舍被炸毁,南开的精神永远不会灭!”
7月29日,日军的战机轰鸣声划破了天津的天空。一群敌机朝着南开大学的方向飞来,投下一枚枚炸弹。爆炸声此起彼伏,浓烟滚滚,火光冲天。张伯苓站在校园外的空地上,看着自己亲手创办的学校被炸毁,教学楼、图书馆、实验室纷纷倒塌,变成一片废墟。他的拳头紧紧攥着,指甲深深嵌进掌心,鲜血顺着指缝流下来,可他却感觉不到疼痛。
62岁的张伯苓强忍悲愤,走到幸存的师生面前,脸上露出乐观的笑容:“大家别怕!物质之损失我毫不挂怀,南开之精神将在这片废墟上永存!只要我们人还在,南开就还在!我们可以重建校舍,继续办学,培养更多的爱国志士!”
展开剩余47%师生们看着张伯苓坚毅的眼神,原本低落的情绪渐渐振奋起来。他们擦干眼泪,开始清理废墟,准备重建校园。
远在部队的张锡祜得知南开大学被炸毁的消息后,心急如焚。他立刻给父亲写了一封信,信里满是担忧和决心:“爹,得知南开蒙难,儿子心如刀绞。可儿子知道,此时不能退缩。如今日寇猖獗,儿子定当以身许国,杀敌报国,为南开报仇,为国家雪耻!望大人不以儿子生死为念,若能凯旋而归,当能奉双亲于故乡,以叙天伦之乐。倘有不幸,虽负不孝之名,然为国而殉,当能为双亲于万一也。”
张伯苓收到信后,反复读了好几遍。他看着信纸上儿子遒劲的字迹,仿佛看到了儿子坚定的脸庞。他擦干眼角的泪水,在回信中写道:“吾儿锡祜,见字如面。汝之决心,父已知晓。父为你骄傲,南开为你骄傲。汝当安心杀敌,勿念家中。父会坚守南开,等待汝凯旋之日。”
(撰稿:谭福欣)
小编点评:《津门风骨,长空英魂》感人至深,刻画了张伯苓、张锡祜英雄父子在国难当头时,以教育兴国、以血肉之躯卫国的凛然风骨。子承父志,舍身取义,其爱国精神与浩然正气,与南开精神一同永存,堪为后世楷模。向他们致敬!
发布于:山东省股票配资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